【A4-1】114.5.13國際交流教育與未來展望
一、活動時間:114年5月13日
二、活動地點:大同大學尚志教育研究館B205
三、活動目的: 本講座以「國際交流教育與未來展望」為主題,旨在透過實際案例分享與前瞻思維引導,深化師生對國際教育參與的認識與實踐。面對全球化教育趨勢與跨域合作需求,本講座期望激發學生參與國際交流的動機與行動力,並同步推動教師與校內資源投入國際研究與教學合作,建立更具前瞻性的高等教育發展藍圖。
四、活動內容: 本場講座內容分為兩大主軸,首先由曾參與國際交換計畫的學生進行經驗分享,內容涵蓋申請流程、課程銜接、跨文化適應與生活實況等面向,協助在場同學更具體了解國際交流的整體輪廓與實際挑戰。藉由真實案例與實務建議,學生能掌握申請策略與心態準備,並激發規劃海外學習的動機與行動力。第二部分則著眼於未來國際發展的前瞻思考,分別從學生與教師兩個層面切入。在學生層面,講座強調服務設計與跨領域合作的重要性,鼓勵學生將在校學習與真實社會問題連結,透過國際交流、USR實作、設計共創等形式參與具行動力的國際合作專案,進一步培養解決問題的實踐力與全球視野。在教師層面,講座提出設立「國際共同研究設計中心」的構想,期望結合不同地域、文化與設計專業,推動跨校跨國的研究計畫與教學實踐,發展具策略性與長期性的國際合作平台,為學術發展與學生培育創造更多元的機會。
五、執行單位:工業設計學系
六、活動聯絡人/連絡電話:林楷潔/(02) 2182-2928# 6233
七、參與人數:教師:6人、學生:50人、行政人員:0人、校外:1人
八、滿意度調查成果 發放問卷數: 份、有效問卷數: 份 整體成效: /5 質化回饋意見:
九、執行成效: 1. 提升學生參與國際交流的意願與準備度:透過第一手的交換經驗分享,使有意參與的學生能掌握申請流程、文化適應與學習規劃要點,並建立實際可行的規劃藍圖。 2. 深化學生對服務設計與跨域實作的理解:講座鼓勵學生以設計為工具關注社會與真實議題,理解學術知識如何轉化為解決問題的實踐力,並強調學習與產業合作的重要性。 3. 激發教師投入國際研究合作的行動思維:透過共同研究中心的構想,推動教師思考如何整合地域文化、設計專業與國際資源,形成跨國設計研究與教育網絡。 4. 促進校內跨單位合作與國際鏈結布局:本講座作為起點,將有助於校內形成更多元的國際合作平台與資源整合機制,為中長期的國際發展奠定基礎。
二、活動地點:大同大學尚志教育研究館B205
三、活動目的: 本講座以「國際交流教育與未來展望」為主題,旨在透過實際案例分享與前瞻思維引導,深化師生對國際教育參與的認識與實踐。面對全球化教育趨勢與跨域合作需求,本講座期望激發學生參與國際交流的動機與行動力,並同步推動教師與校內資源投入國際研究與教學合作,建立更具前瞻性的高等教育發展藍圖。
四、活動內容: 本場講座內容分為兩大主軸,首先由曾參與國際交換計畫的學生進行經驗分享,內容涵蓋申請流程、課程銜接、跨文化適應與生活實況等面向,協助在場同學更具體了解國際交流的整體輪廓與實際挑戰。藉由真實案例與實務建議,學生能掌握申請策略與心態準備,並激發規劃海外學習的動機與行動力。第二部分則著眼於未來國際發展的前瞻思考,分別從學生與教師兩個層面切入。在學生層面,講座強調服務設計與跨領域合作的重要性,鼓勵學生將在校學習與真實社會問題連結,透過國際交流、USR實作、設計共創等形式參與具行動力的國際合作專案,進一步培養解決問題的實踐力與全球視野。在教師層面,講座提出設立「國際共同研究設計中心」的構想,期望結合不同地域、文化與設計專業,推動跨校跨國的研究計畫與教學實踐,發展具策略性與長期性的國際合作平台,為學術發展與學生培育創造更多元的機會。
五、執行單位:工業設計學系
六、活動聯絡人/連絡電話:林楷潔/(02) 2182-2928# 6233
七、參與人數:教師:6人、學生:50人、行政人員:0人、校外:1人
八、滿意度調查成果 發放問卷數: 份、有效問卷數: 份 整體成效: /5 質化回饋意見:
九、執行成效: 1. 提升學生參與國際交流的意願與準備度:透過第一手的交換經驗分享,使有意參與的學生能掌握申請流程、文化適應與學習規劃要點,並建立實際可行的規劃藍圖。 2. 深化學生對服務設計與跨域實作的理解:講座鼓勵學生以設計為工具關注社會與真實議題,理解學術知識如何轉化為解決問題的實踐力,並強調學習與產業合作的重要性。 3. 激發教師投入國際研究合作的行動思維:透過共同研究中心的構想,推動教師思考如何整合地域文化、設計專業與國際資源,形成跨國設計研究與教育網絡。 4. 促進校內跨單位合作與國際鏈結布局:本講座作為起點,將有助於校內形成更多元的國際合作平台與資源整合機制,為中長期的國際發展奠定基礎。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