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3】114.04.10 遠距教學實務共學社群:教師教學跨域合作交流與討論
一、活動時間:114年4月10日15:10~18:30
二、活動地點:電機大樓 600E會議室
三、活動目的:
面對教學創新與轉型的雙重挑戰,舉辦一場微型跨域結合數位教學、與高中交流以及國際化課程三大主軸的交流。此次活動由電機、機材、化生、媒設、事經系教師共同參與討論,並展開討論與策略試行規劃,為未來教學打下紮實基礎的可能性,因此舉行本活動。
四、活動內容:
規劃本次跨主題交流會,透過實務經驗分享與腦力激盪,探索數位教學成效與國際化課程的可行模式,同時試行高中走訪交流與互動平台的前哨站。
1. 「課程隨堂錄製」:提升學生學習力的數位助攻
會議開場由教學現場的實務經驗分享揭開序幕。多位教師提出將「隨堂錄影」作為輔助學習工具,幫助學生課後複習與自我鞏固知識。透過影片回放機制,學生得以針對難懂處重複觀看,有效提升學習掌握度與考前準備效率。與會教師亦討論適合錄影的課程類型、平台使用及學生回饋機制。
2. 課程推廣新嘗試:與高中的接軌與交流
在推廣策略部分,本次特別針對「高中到校參訪活動」進行討論規劃,預計辦理實驗室導覽、動手做體驗活動與師生座談,盼能提升高中學生對本校特色的認識與興趣,強化系所教學創新的吸引力。與會教師提出實作課程設計與分組接待策略,將實地參訪轉化為對本校的正向體驗。
3. 國際化與EMI課程的初探:從可行性到實踐藍圖
面對全球化教學趨勢,會中進一步探討EMI(English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課程推行的可能性與挑戰。討論重點包括師資語言能力、學生英語接受度、外籍學生導入策略與跨系合開英語課的可能合作模式。與會者亦關注校內國際資源如何與系所課程結合,進一步打造國際學習環境。
五、執行單位:機械與材料工程學系
六、活動聯絡人/連絡電話: 吳錫芩 老師 / #6231
七、參與人數:教師:5人、學生: 0 人、行政人員: 2 人、校外: 0 人
八、滿意度調查成果
發放問卷數: 5 份、有效問卷數: 5份
整體成效: 5/5
質化回饋意見:
1. 貼近問題的討論,有效率的腦力激盪。
2. 不同領域的教學甘苦談
3. 數位與傳統教學的併行教學成效分享
4. 老師們一起分享經驗和問題,可以相互學習。
九、執行成效:
此次交流不僅為跨系所教師提供實務面對話平台,也為國際化策略開啟前期佈局之門。透過持續交流與試行,未來可望在數位學習、與高中交流拓展與EMI課程導入三方面,逐步探索系所升級的成效。
二、活動地點:電機大樓 600E會議室
三、活動目的:
面對教學創新與轉型的雙重挑戰,舉辦一場微型跨域結合數位教學、與高中交流以及國際化課程三大主軸的交流。此次活動由電機、機材、化生、媒設、事經系教師共同參與討論,並展開討論與策略試行規劃,為未來教學打下紮實基礎的可能性,因此舉行本活動。
四、活動內容:
規劃本次跨主題交流會,透過實務經驗分享與腦力激盪,探索數位教學成效與國際化課程的可行模式,同時試行高中走訪交流與互動平台的前哨站。
1. 「課程隨堂錄製」:提升學生學習力的數位助攻
會議開場由教學現場的實務經驗分享揭開序幕。多位教師提出將「隨堂錄影」作為輔助學習工具,幫助學生課後複習與自我鞏固知識。透過影片回放機制,學生得以針對難懂處重複觀看,有效提升學習掌握度與考前準備效率。與會教師亦討論適合錄影的課程類型、平台使用及學生回饋機制。
2. 課程推廣新嘗試:與高中的接軌與交流
在推廣策略部分,本次特別針對「高中到校參訪活動」進行討論規劃,預計辦理實驗室導覽、動手做體驗活動與師生座談,盼能提升高中學生對本校特色的認識與興趣,強化系所教學創新的吸引力。與會教師提出實作課程設計與分組接待策略,將實地參訪轉化為對本校的正向體驗。
3. 國際化與EMI課程的初探:從可行性到實踐藍圖
面對全球化教學趨勢,會中進一步探討EMI(English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課程推行的可能性與挑戰。討論重點包括師資語言能力、學生英語接受度、外籍學生導入策略與跨系合開英語課的可能合作模式。與會者亦關注校內國際資源如何與系所課程結合,進一步打造國際學習環境。
五、執行單位:機械與材料工程學系
六、活動聯絡人/連絡電話: 吳錫芩 老師 / #6231
七、參與人數:教師:5人、學生: 0 人、行政人員: 2 人、校外: 0 人
八、滿意度調查成果
發放問卷數: 5 份、有效問卷數: 5份
整體成效: 5/5
質化回饋意見:
1. 貼近問題的討論,有效率的腦力激盪。
2. 不同領域的教學甘苦談
3. 數位與傳統教學的併行教學成效分享
4. 老師們一起分享經驗和問題,可以相互學習。
九、執行成效:
此次交流不僅為跨系所教師提供實務面對話平台,也為國際化策略開啟前期佈局之門。透過持續交流與試行,未來可望在數位學習、與高中交流拓展與EMI課程導入三方面,逐步探索系所升級的成效。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