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A1-6】114.11.17 公共服務設計創新 - 宋同正 教授

一、 活動時間:114年11月17日 13:10~16:10

二、 活動地點:經營大樓 401 教室

三、 活動目的:本次講座由宋同正教授(台灣科技大學設計學院特聘教授/前理事長)主講,以「公共服務設計創新」為題,旨在介紹創新、服務設計(Service Design)與系統思維在當前 AI 時代中的關鍵作用。活動的目的包括:
1.釐清核心概念:定義創新、服務與公共服務的本質,並區分線性思維、設計思維與系統思維在解決問題上的差異。
2.探討跨域應用:分享設計如何介入公共事務,並藉由驅動社區力量來解決複雜的社會議題。
3.強調 AI 時代的信任:分析在數位轉型與 AI 協作的環境下,如何透過設計來提升民眾對公共服務的信任度、可靠度與透明度。
4.推廣設計介入公共部門:強調設計師有能力且應當介入公共議題,並提供學界研究的策略性方向。

四、 活動內容:
宋同正教授首先分享了他的學術歷程,而這段跨領域的經驗奠定了他將設計與管理結合的發展方向,並促使他推動服務設計的理念。教授主導將設計與公部門連結,建立了公共服務設計的概念。
教授將創新定義為透過新的思維、技術對既有事物與過程進行改變,以創造新的價值與解決方案。他區分了三種思維:線性思維(聚焦單一問題)、設計思維(尋求最佳解決方案)、以及系統思維(旨在全面佈局,處理複雜問題,確保每個組件間的關係恰當配置)。
接著教授也談到公共服務的提供以稅收為資助,目的是滿足社區需求(如健康、教育),但其複雜度高於企業服務,因為它必須在政府改革與民意訴求之間取得平衡,且受制於法律規範,因此相對保守謹慎。教授以美國新創的Avive共享心臟電擊器為例,這套系統利用物聯網技術,串聯緊急報案系統與 AED 設備,能遠端開啟附近社區的 AED 警鈴,通知其他持有者,有效將鄰里居民轉變為「救命的 AED 外送員」,從而驅動社區共創的力量。
接著,教授提到AI與設計的協作,他強調 AI 在輔助創意與決策上有巨大潛力,但同時也伴隨著信任與倫理問題。他引用美國設立國家設計工作室(National Design Studio)的案例,指出政府希望透過設計來提高服務效率、降低成本、並提升民眾對政府服務的信任度。教授也進一步說明信任的建構仰賴三個要素:透明性、可靠度、與可預期性,設計師必須確保系統提供負責任的資訊,並賦予民眾參與、學習和發聲的機會,才能在社會和組織層面建立長期的信任關係。

五、 執行單位:大同大學設計科學研究所
六、 活動聯絡人/連絡電話:藍姿昀 0984320278
七、 參與人數:教師:0人、學生:12人、行政人員: 1人、校外:2人
八、 滿意度調查成果
發放問卷數:15份、有效問卷數:15份
整體成效:4.5 /5
質化回饋意見:本次講座為參與者提供了公共服務領域的視角,主講者指出設計師在面對複雜的公共服務議題時,須將設計從產品延伸至社會結構與倫理層面。許多人理解到在公共服務中,僅僅解決單一問題是不夠的,必須通盤考慮使用者、組織、法規與社會情境的連結與依賴性。此外,關於 AI 時代信任議題的深入探討,以及信任度建立的三大要素(透明性、可靠度、可預期性)分析,為參與者在面對新技術時,提供了超越效率考量的倫理與策略。許多參與者也提到AED 共享的案例是一個很好的示範,證明設計能夠透過降低專業門檻,有效驅動社群參與公共事務。

九、 執行成效:
本次講座有效提升了參與者對於服務設計和公共政策設計的認識,並理解在 AI 時代進行公共服務創新時維持信任感的重要性。具體執行成效如下:
1. 確立公共服務設計的定位:參與者了解到公共服務設計的特殊性與挑戰,並理解到設計師需具備協調、合法性和合作等多重能力,以平衡政府和民眾的需求。
2. 掌握系統思維的應用:參與者能區分線性思維、設計思維與系統思維,並了解系統思維對於解決涉及多重組件和複雜關聯性服務問題的重要性。
3. 深化 AI 倫理與信任認知:參與者認識到在 AI 輔助決策的環境下,設計不僅要追求效率,更應該將信任作為核心價值,並學習了透過透明性、可靠度與可預期性來衡量與提升信任度的實用框架。
4. 啟發設計介入社會議題:透過Avive共享AED的案例,啟發參與者如何運用物聯網(IoT)和服務設計,將複雜的過程簡化,賦予非專業人士能力,並且促成社區共創價值。
聯絡人: 藍姿昀
單位名稱: 設計科學研究所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