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2】114.11.6醫學工程學分學程諮詢與分享會
一、活動時間:114年11月6日
二、活動地點:電機大樓307
三、活動目的:為因應大同大學推動「醫學工程學程」之規劃與發展需求,本次諮詢分享會議特邀請具跨領域整合經驗的周立善委員提供建議,其具備生物力學、人體運動分析、醫工跨域合作等深厚專長,透過其經驗分享協助本校:
- 檢視醫工學程課程架構的完整性與可行性
- 引導醫工教育與臨床、運動科學、工科系所之跨域整合
- 強化未來學程發展方向,包括產學合作、研究鏈結、人才培育
四、活動內容:
本次諮詢分享會議特別邀請美國普渡大學健康與人體運動學系周立善教授,從其生物力學及跨領域合作的專業背景,針對大同大學醫學工程學程的規劃提出建議。周教授首先以其多年從事人體運動分析、生物力學評估與臨床合作的經驗,闡述醫學工程教育在培養學生核心能力方面的重要性。他指出,生物力學是連結工程與臨床運動科學的關鍵核心,醫工人才除了需具備工程思維,更應掌握人體行為資料的判讀、姿態分析與力學概念,方能在未來跨領域合作中有效進行溝通。
在分享跨領域的合作模式時,周教授說明了當前醫工領域常見的合作架構,包括臨床醫師提出實際需求、工程端進行感測系統與儀器開發、運動科學端負責分析人體行為資料、以及產業端提供產品化與技轉支持。他強調,醫工教育的關鍵並非單一學科深度,而是「建立領域之間的共同語言」,讓學生具備與不同專家協作的能力。本校工學院既有的材料、電子、機械、資工等專業,即可成為醫工學程跨域整合的重要支柱。
針對醫工學程草案,周教授提出數點具體建議。他認為課程規劃應保留彈性,以容納不同科系學生依其背景選擇適合的相關課程。同時,他也建議加強資料科學、AI影像處理與生理訊號分析等能力,以符合全球醫工人才需求;並指出與臨床單位(新光醫院)的合作將有助於引入臨床見習、專題製作與資料蒐集,提升學程的實務連結度。
整體而言,周立善教授從醫工教育趨勢、跨領域合作模式到本校實際課程規劃三層面提出具體且可行的建議,為本校醫學工程學程奠定未來調整方向,也為跨院課程整合與臨床合作帶來清晰的發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