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A1-6】114.10.20 福祉設計研究 - 駱信昌 教授

一、 活動時間:114年10月20日 13:10~16:10

二、 活動地點:經營大樓 401 教室

三、 活動目的:本次講座由 駱信昌教授(銘傳大學商品設計系教授/福祉設計中心主任)主講,以「福祉設計研究」為主題,旨在分享福祉設計於高齡化社會與弱勢族群應用上的深度研究與實踐案例。
本次講座活動核心目包括:
1.探討設計研究如何從跨領域背景中尋找學術奇點與研究空白。
2.透過中風輔具、言語障礙介入與高齡者產品設計等案例,分析福祉設計研究所面臨的認知與生理挑戰。
3.強調在長期且高壓的學術研究階段,應理解並實踐身心平衡策略,特別是規律運動與充足睡眠對維持認知功能、情緒穩定及學術續航力的科學性依據。

四、 活動內容:
  駱教授首先分享其個人由設計學士、人因工程碩士,最終跨領域至醫學工程研究所的學術轉向歷程,指出跨領域學習的艱辛,但正是這種經驗讓他能夠整合設計以外的專業知識,成就今日的研究專場。教授介紹福祉設計的對象以及核心原則,並介紹包容性設計、通用設計以及無障礙設計的範疇與關聯。教授指出研究者可從日常觀察中,尋找尚未被深度探討的設計切入點
  接著教授以幾種疾病舉例並說明福祉設計的研究。首先是中風的成因、後遺症、復健方式以及設計給中風患者的移行輔具(如拐杖、助行器、輪椅)與介入輔具,並舉例說明臨床測試的方法,及其中的跨領域結合與學習經驗,而在運動性言語障礙的案例中,透過場域觀察以及治療師訪談,並結合服務設計的方法發現治療過程中可研究或改善的議題。
  駱信昌教授接著討論到高齡者的福祉設計,並舉血糖試片設計的經驗說明,即便是很小的切入點也有研究的價值,如以血糖試片切入,在研究過程中需要考慮到使用者的實際狀況,例如高齡者較容易有白內障的困擾,因此在設計時須將試片顏色與插入方向與採血位置的標示納入考量。另一個案例是關於衛教設計,教授透過研究調查發現高齡者對於肌少症的預防與治療缺乏動機,因此須以貼近長者的語言,邀請長者討論並了解肌少症的症狀、自我檢測方法以及適合的運動類型等。
  最後教授帶到關於身心平衡的討論,介紹睡眠的重要性與睡眠周期,提醒參與者長期缺乏良好睡眠會導致學術研究以及工作的表現下降、專注力降低、記憶力衰退、情緒問題等情形,以及改善作息的建議;以及缺乏良好運動對於健康的影響,教授鼓勵參與者在進行學術研究時也要適當調整身心狀態,平衡壓力。

五、 執行單位:大同大學設計科學研究所
六、 活動聯絡人/連絡電話:藍姿昀 0984320278
七、 參與人數:教師:0人、學生:13人、行政人員: 1人、校外:1人

八、 滿意度調查成果
發放問卷數:15份、有效問卷數:13份
整體成效:4.5 /5
質化回饋意見:
本次講座以豐富的跨領域實踐案例,為參與者提供了清晰的研究方法論與學術視野,並深刻理解福祉設計不應僅停留在定性分析,而必須透過嚴謹的生理與認知科學方法進行驗證。教授透過對輔具的生理學驗證與血糖試片的認知細節優化等案例,分享從細微處找尋研究缺口的策略,也啟發了參與者應關注設計與人體生理、認知心理的深度整合。此外,許多人也提及教授對於身心健康的提醒,教授透過科學角度闡釋睡眠與運動對學術表現的關鍵影響,為研究者提供了極為實用且具說服力的自我管理策略。

九、 執行成效:
本次講座有效提升了參與者對於福祉設計領域的認知深度與跨領域實踐信心,執行成效主要體現如下:
1. 強化跨領域整合與「轉譯語言」的認知:參與者理解到,設計研究在醫學領域必須整合設計學、人因工程、生理學、與機械工程等多重知識。成功的跨域合作關鍵在於有效溝通,並將設計概念轉化為臨床可接受的方案。
2. 掌握「從觀察到驗證」的研究邏輯:講座案例示範了設計方案需透過客觀的生理數據(如心肺功能、神經電刺激)進行評估,強化了研究的邏輯鏈,從問題定義、設計方案提出,到最終理性客觀評估與驗證的完整流程。
3. 啟發尋找學術貢獻的新視角:講者透過對「一般人注意力衰退」、「弱勢族群的擴大定義」、以及「既有產品使用痛點」的觀察,啟發參與者應將研究目光聚焦於傳統上被忽略的細節,從而確立學術研究的創新性與邊界。
4. 建立自我管理意識:講座強調睡眠與運動對於認知功能及情緒穩定的影響,鼓勵參與者主動規劃時間,確保在追求學術成果的同時,維持身心健康。體現對自身狀態的覺察與餘裕管理的重要性。
聯絡人: 藍姿昀
單位名稱: 設計科學研究所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