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6】114.10.13 設計研究如何展開 - 陳淳迪 教授
一、 活動時間:114年10月13日 13:10~16:10
二、 活動地點:經營大樓 401 教室
三、 活動目的:
本次講座以「設計研究如何展開」為主題,由 陳淳迪教授(台北教育大學設計系教授)主講。本次講座透過生活化情境的類比,進而深入剖析研究方法與學術倫理的核心要素。活動目的包括:
1. 確立科學研究中資料的「正確率」、「可信度」與「合法性」的標準,作為研究的基礎。
2. 介紹三角檢驗(Triangulation)的應用,以提升研究結論的可靠性與一致性。
3. 釐清研究結果、研究貢獻與研究效益之間的學術差異。
4. 分享主講人自身研究經驗及挑戰,以作為研究設計與口試準備的參考。
四、 活動內容:
陳淳迪教授以調查外遇的情境引入主題,吸引聽眾的注意力,將徵信調查類比於嚴謹的學術研究過程,指出研究需確認資訊來源、評估證據強度,並確保資訊的真實性與可信度。
教授強調研究的首要步驟是確認議題的重要性,判斷其是否值得投入時間進行,而在蒐集資料的過程中,必須考量合法性與研究倫理。蒐集到多元資料後,可運用「三角檢驗」(Triangulation)來提高結論的可信度,其核心概念是透過不同的手段蒐集多種資料類型,若這些資料皆指向同一方向,則該結論的可信度較高。三角檢驗法如下:1.方法多樣性:使用多種蒐集方法(如問卷與訪談)並檢驗結果是否一致,或是否有理由足以解釋不一致之處。2.資料來源多樣性:檢驗同一方法下,不同資料來源的一致性(如訪談行政單位與地方人士得到相同結果)。3.分析者多樣性:邀請不同的分析者對資料進行詮釋,以避免單一觀點的偏誤,特別適用於質性研究。
教授也說明博士班的核心目標是建立並證明「創造新知識」的能力。學術貢獻必須包含三個層面:1.本體論 (Ontology):涉及對事物本質、存在與分類的理解,回答「你認為的世界是什麼樣子」。2.知識論 (Epistemology):涉及知識的性質與如何成立,回答「你怎麼知道這個世界的樣子」。3.方法論 (Methodology):涉及如何認識世界,如何找出可相信的事物,回答「你用什麼方法來知道這世界的」。陳淳迪教授也分享他的博士論文經驗,以及口試委員提問的方向給聽講者們參考。
五、 執行單位:大同大學設計科學研究所
六、 活動聯絡人/連絡電話:藍姿昀 0984320278
七、 參與人數:教師:0人、學生:12人、行政人員: 1人、校外:1人
八、 滿意度調查成果
發放問卷數:14份、有效問卷數:14份
整體成效:4.5 /5
質化回饋意見:本次講座提供研究規劃與心態建立上的多項指導,有助於參與者提升學術研究的嚴謹性與效率,尤其是確立研究設計的邏輯連貫性,研究首先 必須確保研究問題、資料蒐集方法、分析方式與最終結果能夠邏輯相扣。且教授強調應主動規劃時間,並與時常與指導教授討論研究方向,以獲得指引與信心支持,避免陷入孤軍奮戰。
教授也提供研究議題的策略性規劃方式, 建議以四欄式表格(研究議題、想要蒐集的資料、蒐集的方法、如何分析)來規劃研究。並提出對方法論的再思辨,認知到設計研究常屬於社會科學範疇,知識論立場可能採取詮釋主義或建構主義,故研究成果需要透過詮釋與理解,而不僅僅是預測。同時,研究必須具備「批判精神」,不盲目相信結果,持續分析事情的可能性。
九、 執行成效:
本次講座有效啟發了參與者的研究思維與策略規劃,執行成效如下:
1. 強化研究的邏輯鏈與信效度架構:參與者深刻理解到研究的合理性在於研究問題、資料蒐集、資料分析與研究結果這四個環節能否有效銜接。
2. 掌握博士論文貢獻的層次:主講人提醒參與者,博士論文的價值在於「創造新知識」。研究不能僅止於描述資料或結果,更必須在本體論、知識論與方法論上做出貢獻,而這需要研究者對所屬領域的現有知識有深入的認知,並透過文獻回顧確立自身研究的邊界與創新性。
3. 批判性思維與替代解釋的重要性:研究者必須隨時思考「其他可能的解釋」來驗證研究的顯著性。在研究分析中,應避免「確認偏誤」,並對沒有顯著差異的結果進行探討,反思其是取樣問題還是真無差異,並與過往文獻進行辯論。這體現了科學研究中所需的邏輯思考與批判精神。
4. 實務研究的挑戰與規劃:教授以親身經歷提醒參與者應主動規劃研究議題、流程與方法,並確保研究可行性與方法上的緊密度。
二、 活動地點:經營大樓 401 教室
三、 活動目的:
本次講座以「設計研究如何展開」為主題,由 陳淳迪教授(台北教育大學設計系教授)主講。本次講座透過生活化情境的類比,進而深入剖析研究方法與學術倫理的核心要素。活動目的包括:
1. 確立科學研究中資料的「正確率」、「可信度」與「合法性」的標準,作為研究的基礎。
2. 介紹三角檢驗(Triangulation)的應用,以提升研究結論的可靠性與一致性。
3. 釐清研究結果、研究貢獻與研究效益之間的學術差異。
4. 分享主講人自身研究經驗及挑戰,以作為研究設計與口試準備的參考。
四、 活動內容:
陳淳迪教授以調查外遇的情境引入主題,吸引聽眾的注意力,將徵信調查類比於嚴謹的學術研究過程,指出研究需確認資訊來源、評估證據強度,並確保資訊的真實性與可信度。
教授強調研究的首要步驟是確認議題的重要性,判斷其是否值得投入時間進行,而在蒐集資料的過程中,必須考量合法性與研究倫理。蒐集到多元資料後,可運用「三角檢驗」(Triangulation)來提高結論的可信度,其核心概念是透過不同的手段蒐集多種資料類型,若這些資料皆指向同一方向,則該結論的可信度較高。三角檢驗法如下:1.方法多樣性:使用多種蒐集方法(如問卷與訪談)並檢驗結果是否一致,或是否有理由足以解釋不一致之處。2.資料來源多樣性:檢驗同一方法下,不同資料來源的一致性(如訪談行政單位與地方人士得到相同結果)。3.分析者多樣性:邀請不同的分析者對資料進行詮釋,以避免單一觀點的偏誤,特別適用於質性研究。
教授也說明博士班的核心目標是建立並證明「創造新知識」的能力。學術貢獻必須包含三個層面:1.本體論 (Ontology):涉及對事物本質、存在與分類的理解,回答「你認為的世界是什麼樣子」。2.知識論 (Epistemology):涉及知識的性質與如何成立,回答「你怎麼知道這個世界的樣子」。3.方法論 (Methodology):涉及如何認識世界,如何找出可相信的事物,回答「你用什麼方法來知道這世界的」。陳淳迪教授也分享他的博士論文經驗,以及口試委員提問的方向給聽講者們參考。
五、 執行單位:大同大學設計科學研究所
六、 活動聯絡人/連絡電話:藍姿昀 0984320278
七、 參與人數:教師:0人、學生:12人、行政人員: 1人、校外:1人
八、 滿意度調查成果
發放問卷數:14份、有效問卷數:14份
整體成效:4.5 /5
質化回饋意見:本次講座提供研究規劃與心態建立上的多項指導,有助於參與者提升學術研究的嚴謹性與效率,尤其是確立研究設計的邏輯連貫性,研究首先 必須確保研究問題、資料蒐集方法、分析方式與最終結果能夠邏輯相扣。且教授強調應主動規劃時間,並與時常與指導教授討論研究方向,以獲得指引與信心支持,避免陷入孤軍奮戰。
教授也提供研究議題的策略性規劃方式, 建議以四欄式表格(研究議題、想要蒐集的資料、蒐集的方法、如何分析)來規劃研究。並提出對方法論的再思辨,認知到設計研究常屬於社會科學範疇,知識論立場可能採取詮釋主義或建構主義,故研究成果需要透過詮釋與理解,而不僅僅是預測。同時,研究必須具備「批判精神」,不盲目相信結果,持續分析事情的可能性。
九、 執行成效:
本次講座有效啟發了參與者的研究思維與策略規劃,執行成效如下:
1. 強化研究的邏輯鏈與信效度架構:參與者深刻理解到研究的合理性在於研究問題、資料蒐集、資料分析與研究結果這四個環節能否有效銜接。
2. 掌握博士論文貢獻的層次:主講人提醒參與者,博士論文的價值在於「創造新知識」。研究不能僅止於描述資料或結果,更必須在本體論、知識論與方法論上做出貢獻,而這需要研究者對所屬領域的現有知識有深入的認知,並透過文獻回顧確立自身研究的邊界與創新性。
3. 批判性思維與替代解釋的重要性:研究者必須隨時思考「其他可能的解釋」來驗證研究的顯著性。在研究分析中,應避免「確認偏誤」,並對沒有顯著差異的結果進行探討,反思其是取樣問題還是真無差異,並與過往文獻進行辯論。這體現了科學研究中所需的邏輯思考與批判精神。
4. 實務研究的挑戰與規劃:教授以親身經歷提醒參與者應主動規劃研究議題、流程與方法,並確保研究可行性與方法上的緊密度。
瀏覽數: